在一波波购物浪潮中,“不盲从”、“不乱买”的声音开始被看见。中国青年报社发布的《2022十大生活趋势》调查报告显示,年轻人看腻了大促的狂欢,消费方式从“头脑发热的剁手”已经转变成“人间清醒式下单”。
一个名为“不要买|消费主义逆行者”的小组,汇聚了33万多“理智鹅”(小组成员自称)。类似的小组还有很多,“如果我们可以通过不消费获得快乐”、“低消费研究所”、“消费主义有效抵抗”、“下单前冷却小组”等,组员加起来近40万。在这里没有人推波助澜,只有劝退消费。节省一些不必要的花钱,选择一种更理性的消费方式。
从长远来看,攒下来的钱进行投资理财成为可能。2020年《中国家庭财富指数报告》显示,超一半的新基民都是90后。基于此,时代数据联合马上消费社会价值研究院,根据数据研究与调查在消费主义盛行之下,走近年轻人的另一面,看看他们如何省钱,攒钱与搞钱。
一、清醒地花出每一分钱
热爱购物是人类的本能。多项研究显示,购物与美食一样可以激活大脑分泌多巴胺,这种物质可以缓解内心的负面情绪,让我们陷入越买越上瘾的循环当中。换句话说,就是加入“买他!”的队伍轻而易举,而想要不买,需要经历一番挣扎。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冷静期”、 “断舍离”等消费劝退的行为越来越多。
他们一边劝其他人不要买、不值得,另一边不断寻找外贸尾货、临期食品、购物平台漏洞,寻找更低价的方式买到精致生活的办法。北京师范大学发布的《2021新青年时尚消费趋势发展报告》显示,近七成新青年时尚消费者在购物时首要考虑性价比因素,消费时更趋于理性,炫耀型消费行为减少。
在分享平台上,与“省钱”、“平替”、“薅羊毛”、“折扣”相关的帖子要远比好物种草以及大牌分享要更受欢迎。同样是安利眉笔,“20元三支不香么”的帖子下清一色的“求问店铺”以及“真的好用”、“一直回购”的回应,而在大牌眉笔的安利贴下,“信我!这怎么会是笔的问题,是手的问题啊!”的留言获得了比原贴高一倍的点赞量。
各类拼团APP、临期超市、采购批发平台等都成为他们淘货的热土。在小红书搜索该类关键词你就会收获几十万的笔记,看到一堆“我被便宜哭了”、“四舍五入不要Q”的高声疾呼以及大量只花上四十几元就能买到一件厚实的冬装,100块钱拿下4个可爱包包之类的实战经验。
根据《中国青年报》的统计,64.61%的大学生都有享受过薅羊毛的乐趣,《2021新青年生长力报告》中显示,目前三大电商平台中,拼多多年轻人的比例最高,其中95后的用户比例更是达到了32%。各种二手闲置平台是他们经常出没的地方。
QuestMobile发布报告显示,90后是闲置交易的主要人群,特别是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活跃占比更为突出。除了将闲置物品早日脱手赚钱,他们还通过一次次“咸鱼行动”提醒自己,钱换物容易,而物品想要换成钱,到底能够有多艰难。
计算每一笔消费的实用价值,取消没必要的支出,把高端产品换成平价替代品,放弃自己心仪好久的裙子,这些小事看似不痛不痒,但却体现了年轻人在消费观上的巨大转变,尝试在花每一笔钱之前都经过审视,区分哪些是“过度的欲望”,哪些是“智商税”,避免消费主义陷阱,追求更理性的消费。
二、心无杂念,只想“搞钱”
节省不必要的花销,培养了更理性的消费方式,他们对手上的钱有了更明确的规划。理财热正在感染年轻人。
过去,父母辈的主要理财方式是银行储蓄。领到工资后留一部分日常花销,剩一部分攒到一定量就拿到银行定存。数十年的时间里,中国从过去的银行时代、证券房产时代已经发展到了互联网理财时代。当下,漫天的理财课程,唾手可买的理财产品,在互联网长大的年轻人们,只需要动动手指就能进行投资理财。
中国新经济研究院2019年发布的《90后攒钱报告》显示,90后初次理财的时间比父母早了整整10年。疫情的出现更是让19-30岁的年轻人理财热情彻底觉醒。2020年被称为90后投资元年,在各种理财产品背后,都能看到年轻人跑步进场的身影。
数据显示,疫情期间54.7%的人投入了大量时间、精力来研究各种理财产品。2020年2月以来,除了保险服务APP的活跃度不及31-40岁群体,在股票交易、综合理财和理财记账类APP中,19-30岁用户成为了最活跃的群体。
Mob研究院的数据进一步证实,仅仅基金这一类理财产品,2020年上半年新增基民突破2000万中,有16.1%在18-24岁之间,43.9%在25-34岁之间。无独有偶,在2020年11月发布的《基民理财心态观察》也指出,18-35岁基民占6成以上。90后已成基民的主要群体。
而《中国股民行为报告》则指出,90后对于投资风险的容忍度较其他年龄层都要高。报告提醒,有9.9%的90后追求资产大幅增长并愿意承担较大风险,在各个年龄层中占比最高。
但现实可能是,选择这些选项的年轻人们根本没见识过如此跌跌不休的场面。每一个时间节点股市和基金的大跌,都引发了当初淡定表示“愿意承担风险”的年轻人们一片哀嚎。
截图源自豆瓣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小组
《基民理财心态观察》指出:当持有基金亏损5%-10%时,基民就开始出现明显焦虑。急性子基民持有单只基金不超过3个月。而95后基民每天要查看基金收益3次。
无论是为基金欢呼雀跃,还是为基金黯然神伤,这大起大落之间,年轻人对于“基金”所代表的理财,或者用更通俗的说法“搞钱”执着背后,是他们对金钱、对工作、对生活方式乃至存在方式的重新理解与定义。
三、年轻人每月储蓄占收入比例为25%,达到近年最高
在疫情的阴影之下,储蓄的重要性也被更多年轻人意识到。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危机以及随之而来漫长的居家隔离,让不少人困在家中,无法工作,工资延迟发放或者只发基本工资,有的人前一天还在讨论进行中的项目如何执行,第二天公司就宣布解散了。但是房租还要照交,房贷、车贷照旧扣费,由于各种防疫需要,开销甚至比钱还多。曾经的储蓄成为了救命稻草。
即使疫情结束,“你永远不知道健康危机和职场危机哪一个先到来”所昭示的生活不确信性并不会消失。在危机中体验过风雨飘摇的年轻人们学会了克制欲望,认真理财以及学会储蓄。数据显示2020年90后人均攒钱金额比2019年增加了40%。
《2021中国养老前景调查报告》显示年轻人储蓄的比例一年比一年高。2021年年轻人每月储蓄占收入比例为25%,每月平均储蓄金额为1624元。这两个数字都已经是近年最高。
金钱只是虚拟数字,但我们在决定如何使用它们的时候,其实就是在决定如何安排我们的生活。从省钱、攒钱到搞钱的一系列操作,年轻人的改变背后都是在通过更理性的消费方式,更有觉知的使用金钱,从而获得抵御风险的能力,过上更好的生活。
面对生活中不可测的风险时,资金的可用性会是一种巨大的帮助。金融产品的出现,帮助人们把“现在的需求”和“未来的钱”之间的矛盾协调好。但需要合理地使用信贷产品,才能有助于年轻人更快实现美好生活。
马上消费价值研究院指出在消费主义的大潮中,各种品类、赛道不断创新、涌入市场,在我们的生活里面,不断地构成各种各样的安慰,还有诱惑。广大消费者应该学会在自己消费能力的承受范围以内量入为出、理性消费。
所谓的更理性的消费,既不是让自己的欲望不断扩张,也不是对每一笔钱斤斤计较甚至倡导“不消费”。而是通过消费,追求一种“平衡的生活”。
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购买自己值得拥有和足以匹配的东西。确保所有的消费都是建立在有足够收入支撑的前提下,让信用借贷帮助你实现更美好的生活,而不是让它使你变得负债累累。如果暂时收入有限,应该做的是理性克制消费欲望。
像看透了消费主义的这批年轻人一样,通过不断调整自己的步伐,修正前进的方向,努力做出正确的决定。用积极的行动,健康的消费观念来为自己赢得安心生活的底气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