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晚点LatePost发布的《大厂中层“再就业”:路难选,意难平》,又看了评论,一时思绪汹涌又不知说什么,只好化作了一声轻笑。
互联网是有很多人在大厂,但也有很多人在小厂。若是仔细的看,网上是很少看到小厂人的消息的,似乎是不存在的一群人。如同普通人是不存在的,在互联网上。
纵观历史,其实一直如此,能留下名字的都是王侯将相,又哪里有泥腿子的份。
千年以降,一直如此。
我在小红书上曾经看到过,一个新人进了大厂,月薪1万,但通过分享大厂生活能吸引到很多关注,从而有一些商务合作,月入3万。
如此可见一斑,大家都很向往大厂,进不去,看一看也好的。
但没有人想看小厂的,因为司空见惯,因为几多不如意,大厂就是远方。
那么小厂人是怎么样的一群人呢?他们是如何生存的呢?
我写一写我自己,也写一写我们。
小厂人大部分都不是985、211毕业的,所以没有什么学历光环和校友资源,就是自己讨生活。
当然小厂的创始团队其实有很多是出身很不错的,有的是大厂高P、有的是高校精英、有的是出身富裕,但这都和小厂人没关系,他们是创业者,不是打工人。
因为学历不够、履历不出彩,所以校招的时候就进不了大厂,自然就进了小厂。
我2010年毕业,那个时候其实移动互联网在国内刚起步,阿里系也刚刚闯出点名堂,并不像如今这般几乎可以说是一个寡头,所以也还是有很多同学进了阿里,有一些一直在阿里,至今未曾离开。但也要说,那时候的阿里并不是大厂。
进了小厂,然后就在小厂干着。
小厂是个什么生态?
如果是50人以下的团队,小厂是一个更像小作坊的生态。没什么部门的概念,就只有岗位的区分。
大家日常工作是有分工的,但流程是很随意地,很多时候就在座位上沟通了,聊完之后就开始推动了。
一件事参与讨论和决策的也就那么三四个人,这在大厂应该是难以想象的,大厂的工作是从开会开始的,白天的大部分时候可能都在开会。
如果有争论怎么办?两个办法,一个是这个事情在谁的职责范围里面谁说了算,一个是让公司负责人来定。
至于判断的标准其实非常简单,那就是能不能赚钱。不赚钱的事情绝对不做,哪怕以后会出问题也不做,等出问题的时候再说。
所以一些练内功的事情你可以理解为就别想了,小厂很多时候缺的东西比较多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所以小厂的产品经理说好做也好做,说难做是真难做。
说好做是因为标准清晰,所以就照这个标准做方案就行,边界非常清晰。
说难做是因为很多情况下方案都是违背产品设计的原则的,做的话其实对于一个产品经理来说是很别扭的。
我举个例子,打开app直接弹一个大弹窗,让你购买会员。这种设计绝对违背产品的场景化设计原则,但是就这么直给了。
对于一个产品经理来说这不是好的、光彩的设计,但用户就得接受这样的体验。
最要命的是,如果你去看数据,真的,这种生硬的设计数据更好。你都没有办法说什么。现在的时代讲究数据驱动+结果导向,生硬不是问题,少赚钱就是问题。
没有哪个产品经理不想做出好的设计,但很多时候现实不允许。大厂的产品经理也有很多难处,但在这个方面还是好很多。
技术的境遇也是差不多的,很多时候都觉得方案没有那么合理,但是没有拒绝的权力,就这么做。
如果有那么个2、300百人的规模,那么公司就看上去正规很多,有了各种部门和制度、流程。最直接的就是会也多了。
这个时候是怎么决策的?大的议题是CEO和各部门负责人开会定的,具体的事项是各部门执行的同事开会定的。
哪个部门对公司更重要,哪个部门的话语权就重,在做决策的时候空间就比较大。
部门墙已经出现了,各部门的利益未必完全一致,所以开会扯扯淡也是难免的,但不至于开一天会。
产品经理的话语权就多了一些,很多时候也能有一些试错空间,也少了很多生硬的设计。因为公司赚到了一些钱,有一点底气了。
产品和技术层面开始补之前的坑,大的调整不多-除非做新业务或者新模块,主要是做小的优化。
产品人的境遇会好一点,但是也就这样,因为小厂的盘子日活是很难超越30万这个水平的,大部分就是个10万的日活。
这和大厂动辄千万级的盘子根本不是一回事,很多问题只有在用户量大的时候才需要考虑和权衡。
小厂人很难做出非常有成就感和非常亮眼的职业成绩,因为平台的支撑就这么多。
从这个层面说,大厂和小厂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组织,路也是完全不同的。
小厂有没有绩效考核?有的,甚至都会有绩效谈话。但是绩效的标准是非常随意甚至有些敷衍的,绩效的评定就是负责人一句话的事情。
小厂有没有晋升?几乎没有,除非小厂业绩非常好,出现大面积扩招。但这种可能性不高。
小厂有没有福利?我只能说非常少,没有最抠只有更抠。你可以当做没有。
所以对小厂人来说能够有指望的就是加薪,嗯,还不是普调。
薪资一般,我指的是和大厂比,如果和传统行业比,当然还是好很多。加薪就不好说,两年不加薪也正常,所以对于小厂人来说跳槽是常态,不跳槽难加薪。
所以对于小厂人来说,大概率就是在一家小厂干两三年然后换一家干。如果赶上个风口,那么薪资可能一下就起来,如果没赶上那么就这么慢慢涨。
这里面有一小部分人能去大厂,注意是一小部分,而且还得是毕业5年内的,如果是5年往上的,如果不是非常对口,那么难度大很多不说,其实性价比也不一定好。
我在很多地方都看到过一句话,大意是如果在职场干了十年还需要投简历而不是等着人挖或者朋友内推,说明职场是失败的。
这句话如果放在大厂,我不确定对不对,但如果是在小厂绝对是错误的。
认识的朋友也多半是小厂的,如果有机会的话就自己上了,没机会的话怎么给你内推?
至于猎头,到了这个阶段,除非专业对口且急需,否则也不会来挖你,说真的,用人单位也想要大厂出来的。
所以小厂人自己找工作,运气好有个内推才是常态。
小厂人就是这么过的,所以也谈不上什么职业规划。两三年一换,在职场上撑死了干到个副总,大部分都卡在了总监这个级别,含金量还不好说,月收入一般也不会超过5万,你说这要个啥规划。
市面上有很多人聊职场规划,讲的都很有道理,都很对,但是真的,没啥用。就像知道很多道理,但还是过不好一生一样。这些道理没有办法结合实际。
对于小厂人来说,差不多十年左右就到了你的职业的顶点,剩下的时间就是你一边打工一边想新出路的时间。可以转行业、也可以自己搞一摊事情,但都会很不容易。
做为一个小厂人,其实职业生涯的天花板是可预见的,它的确比大厂低很多,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会建议新人朋友们进大厂,即便是在这个大厂都开始普遍裁员的年代。
当然如果进不了大厂,其实也不必觉得如何,只是你得做一些不一样的选择和尝试。
譬如薪资肯定没法和大厂比,那么就看看找找其他的东西,譬如多交几个朋友,尝试做做个人IP,找一个自己热爱的事情。人生总还是要扬长避短,比不过的时候不能硬比。
说起来现在的年代也好也坏,坏的是容易的机会都被别人拿走了,赚的盆满钵满,好的是总还是有机会留给普通人。
我写一个侧面给新人朋友们看一看,看一看小厂人的生存情况,让大家都有个数,让大家都早做准备。
希望大家都能职场顺利,即便我们是难以被看见的小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