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品是否能立项
得到idea很容易,它生产成本并不高,但真正要把它落地,其成本远超过预算。
回归产品原点,目标用户是谁 +他们面临什么问题(有什么痛点)+ 解决方案是什么(在什么场景下,用什么方案解决实际问题,付出成本是什么,得到回报价值是什么)。
简化下,产品因能解决用户在特定场景下面临的实际问题,才会有存在的价值,产品有实际价值后,才有可能考虑商业化的事儿。
产品 =需求+ 解决方案 + 服务
需求,是目标用户在特定场景下面临的实际问题(痛点和不爽)。
解决方案,是洞察到这些特定场景下用户需求,提供满足这些场景下需求的工具箱。
服务,并不是每个用户都清楚自己需要什么,将面临什么样的困境和烦恼,而服务正是通过科技化系统工具(如品牌营销、社区运营、渠道运作、上下游供应商管理、售前/售中/售后客服系统)更好帮助用户去解决问题(提升生活品质、工作效率、降低损耗等)。
产品是否能立项,其本质在于该解决方案是否为本应用场景下最佳有效方案。
通俗点儿来说,产品能否解决用户实际问题,能给用户带来多大价值,又能给公司带来多大价值,需要付出多大的成本(这些点能讲清楚,说明白,逻辑严谨,过立项基本盘已具备了,剩下看公司战略、看Boss判断&决策)。
二、产品可行性验证
产品立项通过后是万里长征的开始,其后面还将面临着很多考验,主要有技术方案、成本、品质、体验、营销渠道、服务可支撑性等等关卡需要通过。
技术方案,用何种方案解决用户问题是可行的,同时还需要考虑产品竞争力,考虑成本,考虑可量产性,考虑开发周期,考虑产能供应等等,在这些款款条条约束下,做平衡,做取舍,取交集是非常有挑战。
终端产品,离不开上下游的方案商支撑,要获得更好支撑,很简单,要让方案商跟着你能稳定的赚钱(有出货量,现金流稳定,不拖欠账期)。
行业里有一句很通俗的话“你怎么对待方案商,方案商就怎么对待你”,真的很在理。
有方案商支持,一些新兴技术方案愿意第一时间给你推荐,配合你产品快速完成POC(技术方案可行性验证,完成产品在特定应用场景下性能指标综合测试评估,达到预期可验收效果),接下来对产品的可量产性、批量后成本、物料备货周期、工厂产线试产多方面综合验证评估,最后将技术方案正式导入技术库里,为产品走向量产化,赢得首发,抢占更多市场份额做好铺垫。
除了技术方案可行性验证外,商业可行性也要能算的过账,投入多大人力+资源,产品目标成本是否在控制范围之内(有多少毛利)?到最后能卖多少货?(用户是否会真金白银买单?究竟会有多少用户愿意买单)?
最初阶段产品是要能跑通MVP(即是能找到有效种子用户来验证产品价值(使用价值+商业价值,说通俗点:有用户愿意花钱买产品来解决实际场景中问题),第二阶段产品可尝试官网(用户社区)众筹,用demo或视频讲清楚产品价值(在什么场景下,如何解决实际问题,所花费代价是什么,带来用户体验和效果是怎样的),讲清楚产品做成所需要投入资金+项目计划。
总结,产品完成CDP后,交由IPD团队之前,可行性验证很重要(它能帮产品验证技术、成本、量产、商业可行性,提前识别产品落地过程中的坑坑洼洼)。
三、产品节奏
什么是节奏,对于智能终端产品来说,是什么时候开始规划,什么时候开始做,什么时候开始卖,什么时候退市,什么时候推出下一代,这些节点很重要,就像夏天是卖西瓜的黄金阶段,冬天是卖雪糕的黄金阶段,错过了市场窗口,就得等来年。
如何判断产品节奏(时机)顺势而为(顺应政策+技术+经济趋势+社会需求)?
比如像2019年5G商用牌照正式发放,骁龙和联发科最新5G技术方案已具备可量产化,国内三大运营商全面启动5G基站招标建设,用户对5G智能手机充满了好奇和期待,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此时头部手机厂商全面切入5G推出智能5G手机产品。
产品全生命周期,可分为产品Charter立项、IPD研发、GTM、EOL四个大阶段。
Charter立项,主要完成解答“为什么要做新产品,新产品如何赚钱,新产品如何成功”三大问题。
IPD研发,主要完成Charter立项后的PRD(产品包),实现产品可行性验证、开发、量产,具备上市条件。
GTM,根据产品定位,提炼出核心卖点,结合品牌文化进行包装,准备营销物料,联手各大电商平台、社交平台、渠道商启动营销活动,将产品最大程度高效的传播到目标用户群体里,转化为消费者购买决策。
EOL,复盘全周期中的成败,降价去库存,为新产品让路,启动下一代产品规划立项。
智能终端产品,一般节奏,是以上市节点来反推产品规划、研发、生产时间节点,每个关键节点必须要达成阶段性目标,有了这样的节奏,产品才有可能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取得较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