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几乎每天都能看到有大公司进军元宇宙的消息,凡是做内容流量平台基本或多或少有关注,比如腾讯、网易、字节跳动等,国外除了Facebook外,还有全球IP运营最成功的公司迪士尼也宣布进军元宇宙。
当然唱衰元宇宙的文章,声音也有很多,这其中最知名当属库克说元宇宙,不知道什么是元宇宙,这玩意是不是应该叫AR?其实元宇宙公司都应该给库克付一笔广告费。很多人还说刘慈欣不看好元宇宙。
其实一向低调的刘慈欣发表对元宇宙观点是在2018年在美国授予克拉克想象力服务社会奖颁奖典礼时候的发言,彼时与现在虽只有3年之隔,却有如“沧海桑田”之感。那个时候整个创业圈的风口是区块链和直播带货,还没有“元宇宙”的概念。因此与其说刘慈欣反对元宇宙,元宇宙更火可能还需要刘慈欣的态度和热度。
01
元宇宙火,带有某种偶然性,又是必然的。因为没有元宇宙,也会有其他的概念会火起来,照样供大家来热议。
现在的确处于一个互联网科技行业“故事荒”的时候,因为在现有流量平台之中生长的机会其实都有些乏味,那些看起来的“人人都有份的好机会”其实就像一个已经被大多数已经知道了内定的“比武招亲”,已经无法再到创业者和资本市场之中产生足够的号召力。
想要做一个风口必须行业足够的“新”,有一定的“信息差”,并且要能够产生足够的“非理性”,才具备热钱涌动的可能性;因此任何风口都必然会有泡沫,没有泡沫,大概率那个行当就成为了一个比较“传统的生意”。
这在无数移动互联网竞相粉墨登场的风口概念之中皆是如此;甚至有的是游走在法律尚未形成为明文规定之前投机者和梭哈一把的老韭菜是最多的,比如数字币以及电子烟行业表现最为明显。
02
任何新生事物都是不成熟的,一旦这个事情写进了培训老师的课件里,甚至成为政府文件或者是大学教材商学院里的时候,基本上可以宣布这个事件已经“过时”了。但是因为不成熟、缺点很多,往往是意味着有很多可以批评的地方,就像新能源汽车即使作为国家政策大力扶持的新事物一样至今在网上充满争议和槽点。
因此判断新事物是否值得了解或者肯定的唯一标准,就是能不能从中“搞钱”。
一般来说大多数参与话题讨论的人都是不屑于去搞钱的,他们或许在北上广深的城市或者某个互联网大厂拿着年薪50w到100w的年薪,就算每天接触到的是各种风口信息,看几条还行,天天都能看到这些,早就烦腻了,从某种程度上,这些信息不是机会,而是一种辣眼睛的骚扰。
而对另一拨人来说渴望通过任何风口概念从中搞钱,以有用的信息作为杠杆来撬动和整合所接触的资源,但是由于接触不到什么有价值的信息,这造成一种缺乏“抓手”的情况,接触到的信息都是从媒体上看到的滞后消息,也就成为什么风口都追,什么都赶不上的散户和老韭菜。
其实真正风口概念也就对于早早扎根在行业之中企业,他们或许一直没有找到一个比较性感的能够引起社会关注的热点概念来概括自己的产业,一旦这个风口出现之后就如同好运,迅速成为独角兽企业和明星公司;这个时候我想任何一个创业者都不拒绝看起来有些炫目的概念,毕竟不是每一个公司都有像苹果那样的丰厚的利益和现金流可以做一个不跟风互联网公司。
03
因此对于“元宇宙”什么态度,完全取决于自己的需求。目前中国互联网实际上已经有一些类似于二级市场那样,带有一定“赌运气”的性质。
其实商业就是这样,面对创新领域,十个人都觉得可行的行业往往利润微薄竞争惨烈;十个人中有五个人觉得可行大概可以参与,但是很难有巨头看得上,十个人中有八九个觉得经营风险略大不能做,有一个独具慧眼的人坚持干,等到做好了基础布局之后在资本加持下,往往能够成为比较伟大的公司。
我其实不太同意元宇宙是一个伪命题的各种探讨,重要的是我们看一个现象级的风口是否带动了产业的进步,推动更多优秀的人才涌入行业,以及能否留下改变用户行为习惯甚至创造新生态的产品。
就像当初很多人对区块链和比特币的抨击那样,但是无法否认区块链这个概念从美国火到国内的八年多的时间,的确产生一批公司和明星项目,甚至很多技术和产品已经成为互联网主流APP中的一部分。
而元宇宙大概率会走同样道路,随着资本市场的关注升温,最近在行业内有关VR、AR以及3D领域的技术类、动画类、游戏类人才工资暴涨就是明证。相信很快在媒体领域,产业端的关注热度也会逐步上升,而过早唱衰的其实已经等于宣布自己与自己行业的商业化绝缘。
当然,一定程度上的唱衰或者降温也不是坏事,能够劝退一波跟风者以及看热闹的人。还是那句话,从商业角度上看,什么热点都有积极的意义。真正有价值的唱衰应该是在行业未成熟期对于量产产品有建设性的批评上,而非是一棍子打死。
实际上目前全球科技互联网行业也就中美两国还有人折腾,其他日本西欧印等国大多是一潭死水,未来也只能做新技术和新产品成熟之后的倾销市场,他们就算想要这些浮躁、泡沫、狂热带来的一些生机也是一种奢侈,那才是真正的绝望。